《洱海传》:人湖和谐发展的历史纪实之作
2023-05-28 03:55:03 昆明信息港


(相关资料图)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史学研究不仅聚焦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而且关注到人类与自然界(动物、植物、山川、湖泊)休戚与共的发展史。然而这些成果皆是学术专著,对于大众读者来说阅读困难且不易理解。可喜的是,《洱海传》的出版,该书通俗易懂、文化趣味浓厚同时兼有一定学术性,成为沟通学术研究与大众读者之间的桥梁,不仅使人们了解“湖泊”的历史与文化,而且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热爱大自然”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洱海传》由光明日报高级记者任维东主笔,于2021年由云南教育出版社付梓。任维东近年来一直从事调查研究大理洱海保护治理问题,其发表关于洱海保护的报道亦是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受到各界一致好评。该书选取云南第二大淡水湖“洱海”为主要对象,立足于作者长期田野考察的基础上,从历史、文化、民俗等方面勾勒出洱海与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全书体例完备,叙述完整,通俗中不乏学术,书写语言直白流畅,论证逻辑严密。

《洱海传》除却引言与后记外全书共分为九章,依笔者看来,全书九章可以分为四个部分:第一章考证洱海名字的由来、探讨洱海形成的过程以及洱海流域早期人类的历史。二、三、四可视作第二部分,作者在这部分对活跃于苍洱地区的统治势力做了陈述分析,从早期氐、羌等先民的迁移洱海到西汉敕封滇王加强管理,其后又被西部爨氏所灭,再到南诏强盛与大唐展开的天宝大战,以及段氏王朝梦断蒙古革囊。各方政治势力在苍洱大地角逐争夺,作者不仅分析出波谲云诡的政治斗争与王朝更迭,而且描绘出人民因战受苦的凄惨画面。第五、六、七、八章可视为第三部分,该部分以当地著名建筑、人物、民俗为蓝本,集中呈现了历史时期当地佛教兴盛、人民的“本主”信仰,沟通缅印的古道,白族三杰李元阳、王崧、赵藩以及古老而又热闹的“三月街”赶街盛会,将苍洱地区人民的精神信仰、生活习惯、民俗文化逐一展现出来。第九章则以史为鉴,关怀现实,阐述唐代以来人类对洱海的治理,同时立足于现实探讨洱海的治理问题,作者提出来自己对治理洱海的建议。

纵览全书,本书有其鲜明的特点与较强的实用性,有诸多值得肯定与赞扬之处。笔者不揣浅陋,简要谈谈该书的优缺点,恳请方家赐教。概言之,本书有以下几个特色与贡献:

人湖互动勾勒“洱海”历史。 就洱海而言,不仅有其漫长的自然演化史,而且在其自然生命的过程中有与人类十分密切的互动史。囿于观察视野局限,早期的研究更多关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忽略了人类与其赖以生存自然界的互动史。作者则立足于人与湖泊互动的视角,利用典籍文献、出土文物、考古资料等叙写了生动的“洱海”历史。首先,史前时期洱海孕育了人类文明,洱海因地壳运动使得地球岩石分裂形成板块,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互相挤压形成了喜马拉雅山,也导致了洱海的诞生。因洱海地区气候温和,渔业资源丰富,适宜稻作,新石器时期人类便择洱海而居,经考古发现有丰富的陶器、骨器、木器、碳化稻等,专家将次命名为“苍洱文化”。这是洱海孕育文明,无私养育人类的历史写照。其次,历史时期各方势力争夺与治理洱海,作者利用已有的学术成果叙述洱海地区白蛮、乌蛮等是由北方羌族、氐族等引战乱迁移而来,古滇国、爨氏、南诏、段氏、明清等政权对洱海水患的治理,显示出人类对洱海的利用开发。最后,当代人类对洱海的污染与治理,作者以自身对洱海的调查与洱海周边村民的口述,反映出当代对洱海的过度开发导致洱海生态恶化,再到人们保护意识提高,政府与人民共同保护洱海生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以田野实录增强可读性与可信性。 田野调查是本书的另一大特色,这是作者所认同的,同时其也反感“从资料到资料,从这本书到那本书的纸上谈兵式”研究。该书不仅利用文献资料叙述了洱海的历史与文化,而且还结合实地田野调查,将洱海地区的美景、古迹、文物逐一向读者呈现出来。近年来作者长期在洱海地区调研,因而书中几乎每一章都有作者田野在洱海调查的记录,作者以第一人称视角带领读者走进洱海,欣赏洱海美丽的风景,游览名胜古迹,寻觅历史文物,阅览此书仿佛置身于现实,跟随“导游”游历洱海一般,身临其境的感受洱海历史文化的变迁。此外,作者大量的实地调查记录也增强了本书的“可读性与可信性”,洱海的历史不仅是写在纸上的,还存在于现实生活中,无论是残存南诏德化碑、崇圣寺,还是三月街、祭祀本主等民俗都能够去当地观看与体验。这样很大程度上激发了读者阅读的乐趣以及历史叙述的真实性。这种处理方式,应该是作者作为一名记者长期从事新闻工作训练的结果,能够将洱海的历史与现实结合,并绘声绘色的展现出来。

关怀现实留美景于人间。 作者在描绘洱海历史文化的同时,也不忘关怀现实。洱海的生物资源与美景想要流传后世,人们就必须行动起来。古代社会由于生产力低下,人类对洱海的开发与污染能够依靠自然净化,而集体化时期人们对洱海的过度开发,农药化肥的使用使得洱海水环境污染,水量减少等生态问题不断突显,随着近年来的治理已有很大程度的改善,但是洱海的保护仍然面临着很多困难与问题。作者在书中分析了保护洱海存在的困境并提出了解决困难的措施,作者认为要坚持统筹资源、精准治理,坚持用生态保护逼迫发展转型,坚持铁腕治理,呼吁全民参与到保护洱海的行动之中。作者为保护洱海做出了自己的思考,这启示我们在关注历史文化变迁的同时还要关怀现实,以史为鉴,为当今社会的发展建言献策。

图文并茂语言直白流畅。 精美图片与直白语言的完美契合,使得本书雅俗共赏,成为了解洱海历史文化,宣传保护生态环境的窗口。作者在写作之初其目标便是面向普通大众,因此作者选取在长期田野调查之中所拍摄的精美照片插入书中,能够让读者在阅读文字的同时,看到具体的实物图片以帮助阅读,还能间接欣赏洱海的美景与古迹。此外,本书在语言表述上使用“大白话”来说明问题,作者也“反对装神弄鬼、故弄玄虚,厌恶为了假装有学问而大量使用晦涩难懂的语言和生造难懂的网络新概念”。书中没有繁琐考证与深奥的概念介定,行文多用新闻式语言,句子精炼短小,文笔优美,读起来朗朗上口,这样的表述方式能够让读者们轻松阅读。

任维东先生的这部著作,为我们了解洱海的历史、文化、民俗以及长期以来人类社会与洱海的互动发展史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也打开了书写通俗历史著作的新通道。(作者系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研究生 杨亮亮)

相关新闻: